2019年初,國家煤礦安監局制定公布了《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目錄》,重點研發應用掘進、采煤、運輸、安控和救援5類、38種煤礦機器人,并對每種機器人的功能提出了具體要求。
對于高危的煤炭開采行業,煤礦機器人的大規模采用,必然在大幅度降低礦難的基礎上有效提升采煤效率,成為解決“礦難”難題的金鑰匙。
作為世界第一煤炭大國,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,煤礦資源在我國的資源格局中仍會占據重要地位。而在我國煤礦從業人員中,從事采煤、掘進、運輸、安控等危險繁重崗位人員占比在60%以上,這也導致我國的礦難頻仍、損失極大,亟須通過大范圍的“機器換人”來有效減少礦難。
煤礦的井下作業復雜多樣,且具有不可預測性。例如,煤礦開采、掘進等設備的推進路徑,必須依靠精準定位和導航。然而,煤礦井下為封閉空間和復雜電磁環境,定位和導航的難度很大。
煤礦一旦出事,就會造成重大損失,甚至會引發事故。這就要求煤礦機器人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和很強的精準性,主要體現在地下復雜極端環境信息感知及穩定傳輸、大規模復雜系統數據分析、工作面設備故障自動化處理、復雜煤層自動割煤智能決策與控制等方面。
然而,由于我國煤礦機器人研發起步晚、限制多、人才匱乏、資源有限,導致我國煤礦機器人的結構和系統控制的可靠性研究成果還較少,并且存在不少“卡脖子”技術。
這一方面需引導大家來關注和從事煤礦機器人的研發工作,另一方面更要以需求為導向,把穩定性和精準性等卡脖子技術作為重點研發方向和戰略目標,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煤礦機器人預期效益驚人,正如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葛世榮所說,“機器人化開采大約可減人80%、降低成本40%。500萬噸的傳統綜采礦井,井下生產人員約500人,實現機器人化開采,井下人員可以少于80人”。
但煤礦機器人技術研發是大投入的事情,這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。
而要有效地增加研發資金,一方面,應充分爭取和利用國家的相關扶持政策。2018年9月3日,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印發《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2019年煤礦安全改造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》,將煤礦智能裝備推廣應用納入30億國債資金支持范圍。如此,可以大幅提高煤礦機器人的研發資金。
另一方面,以市場為導向,積極引入社會資本。煤礦機器人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,煤礦企業、機器人制造企業都有很大的興趣參與其中。而通過激勵性強的政策手段,能吸引到更多的資金進入到煤礦機器人的研發和大規模商用中。
煤礦機器人作為潛在的解決“礦難”難題的金鑰匙,未來無疑會得到大規模的商用。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是,煤礦機器人在解決既有難題的同時,也會帶來新問題,即煤炭行業從業人員轉型難題。這都需要相關部門和企業提前進行研究,處理好在“機器換人、自動化減人”的沖擊下,熟練工人重新定位、自我革命的難題。(郭全中)